三个维度描绘中国乡村教师全景图之二
农家子女支撑乡村义务教育大厦
在制定面向农村的高等师范院校招生政策时,应考虑“定向培养”的作用
拥有多少社会资本往往成为师范院校毕业生竞争县城学校教师岗位的决定性力量
在父子两代都是教师的群体中,有88.22%父辈居住在县城以内
本地任教是农村教师的首选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校,父辈居住地在农村的均占绝大多数,而且学校越是接近乡村,父辈居住地在乡镇以下的比例越大,父辈居住在县城以上的比例越小。
从调查数据看,从县城、乡镇到村屯,越是接近农村教育体系的末端,教师本地任教的比例越大。在县城学校,教师父辈也居住在该县城的达13.32%,乡镇学校这个比例为37.14%,村屯学校的比例则达到45.91%,“本地化”趋势非常明显。
同样是从县城、乡镇到村屯,越是接近农村教育体系的末端,本县跨乡镇任教的教师比例逐级减小。在县城学校,除去教师父辈居住在县城的以外,父辈居住在本县其他乡镇的比例高达73.27%,乡镇学校的这种情况为50.34%,村屯学校的比例则为43.27%。
这印证了一个观点:农村家庭的子女支撑起了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这座大厦。
在本地域内任教是农村教师首要的职业选择。真正能到农村学校任教并能长期坚守在农村的教师都是当地人,我们建议在制定面向农村的高等师范院校招生政策时,应考虑“定向培养”的作用。
义务教育由社会中下层和底层家庭子女支撑
按照着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把社会分为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五大等级的划分方法,农村教师父辈职业基本处于社会等级结构的中下层和底层。
从我们的调查的数据来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教师,父辈为农民、工人、一般商业服务业员工以及城市无业、失业者等社会中下层及底层职业者所占的比例合计占到66.81%(父亲)和85.11%(母亲)。
如果再从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四个层级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越是接近基层农村学校,教师父辈职业处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的比例越大。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学校中,教师父亲职业为社会中下层和底层者占总群体的比例分别为61.50%、64.11%、72.46%和72.01%,而教师母亲职业为社会中下层和底层者的占比则分别为77.81%、86.41%、90.04%和90.00%。
为什么社会中下层和底层家庭子女乐于选择农村教师行业?虽然农村教师的社会声望不如城市教师,但仅就农村社会空间而言,能拿国家工资并具有“国家身份”的工作并不多,与务农相比,教师仍是一份相对体面、稳定且代表“国家身份”的工作。虽然在农村做教师不是最优选择,但却是次优选择。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义务教育是由社会中下层和底层家庭子女支撑的,促进教育公平、让社会中下层和底层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中国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改善和提升有重要意义。
缺乏人脉,农村子弟县城任教比例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在城市和乡镇的教师,其父辈职业处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的比例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56~60岁和25岁及以下年龄组教师为例,由40年前的50.75%增加到40年后的75.96%,增加了1/4。
相反,在县城和村屯任教教师父辈职业处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的比例则呈显着的下降态势。还是以56~60岁和25岁及以下年龄组教师为例,这一比例从40年前的49.26%下降到40年后的24.04%。
而社会中下层及底层子女在乡镇当教师是主流。从数据上看,乡镇教师父辈职业处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所占的比例,由56~60岁年龄组的38.81%增加到25岁及以下年龄组的49.52%,目前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我认为,首先这是就业制度变迁的结果。30年前,我国的师范教育实行的还是“统包统分”的计划分配就业体制,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实行的都是“哪来哪去”的招生分配体制,这样就使许多来自农村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又回到了家乡工作。所以,在56~60岁年龄组中有88.07%父辈职业处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的毕业生都回到了县域以内工作,并且留在县城的比例也高达20.90%。
随着师范院校学生就业制度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双向选择”和20世纪90年代“自主择业”改革的推进,农村优秀学生不仅可以在城市学校竞争就业岗位,而且也成为他们读师范的“最佳出路”。这就是为什么36~45岁年龄组城市教师父辈处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比例最高的原因。
其次这是社会资本运作的结果。在县域内,社会中下层和底层家庭子女在村屯任教比例的下降一方面是自主择业体制下个体向上流动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1992年以来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农村学校持续调整撤并有关。
那为什么在县城的比例却下降了呢?因为在县城内,县城学校处在农村教育质量体系的顶端,自然也就成为回乡工作师范院校毕业生优先考虑的就业岗位,因而竞争也越发激烈。县城社会是一个半熟人社会和关系社会,拥有多少社会资本往往成为师范院校毕业生竞争县城学校教师岗位的决定性力量。由于社会资本往往是社会中下层和底层家庭比较缺少的,所以在竞争县城学校岗位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大多选择了次优的乡镇学校。
而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不断推进、教师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乡镇学校日益变成了不错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乡镇学校教师父辈职业处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的比较多的原因。
中层以上家庭教师子女当教师的最多
尽管父辈职业处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是教师的主体,占到2/3以上,但并不意味社会中层以上家庭子女没有做教师的。
从调查结果上看,无论是父亲职业还是母亲职业,在中层以上家庭中都是教师的子女当教师的最多。这意味着,教师群体具有很强的代际继承和职业再生产特性。
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并不具有竞争力,为什么还会出现明显的代际复制现象呢?教师作为非精英阶层的职业再生产机制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还是社会分层机制的影响。尽管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处在中层以上,但是对于那些在农村任教的教师来说,他们仍然会认为自己处在社会的中下层。
我们的调查显示,在父子两代都是教师的群体中,有88.22%父辈居住在县城以内,62.3%居住在乡镇以下。虽然每个家庭都希望子代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但是对于缺乏社会资本的农村教师家庭来说,如果不能实现向上社会流动,至少保持代际职业维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是家庭环境机制的影响。子承父业是社会中普遍的现象。一般说来,教师家庭文化是比较正统的,往往对官文化和商文化缺乏应有的信赖,相反对学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与尊崇,自然这种文化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自己的子女,成为他们今后职业选择的重要价值引导。
第三是教师职业特性的影响。教师职业的天然优势是每年有两个假期,工作比较稳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为子女选择较好的学校、班级和老师,是子代向上跃升的中转站。经验观察发现,许多教师的子女都比父代职业的社会阶层要高。为了下一代而当教师是许多人的现实考虑。
阅读(7720)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