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招生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向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倾斜。海南一贫困县老师称,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
寒门学子圆梦重点高校,听起来让无数人精神为之一振。不过,审视之下,却发现这不是通过无差别的竞争,而是通过专项计划有针对性的推进。据介绍,清华大学2014级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达到16.5%;北京大学今年在全国21个省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共招收250人,比去年增长3倍多。
清华北大自然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但客观看待清华北大等名校情结,实也是现实与历史合力使然。当官方制订倾斜政策时,当媒体代表寒门学子表示欣喜,并拉上几个真假难辨的农村学子表示自己的激动之情时,农村显然已被刻意的矮化,并与主流社会隔离。
农村既然沦为知识荒原,官方舆论与社会媒体合力,要营造出知识让寒门学子改变个人命运,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黄钟大吕。经各方运筹,最终达成了清华区区16.5%的农村生源之成果。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数据,也有媒体刻意要戳穿现实之并不美丽的面纱,聚光灯所到之处,让人看见官员伸向用于农村专项计划的名校招生额度之手无处不在。整个社会为之一颤。
北京考生能以相当低的分数考进清华北大,从而使得一纸北京户口在网上炒到30万;农村户口不值钱,此刻因有了进名校的专项计划而瞬间增值,赢得官二代垂青,一大波官员携官二代冲向专项计划。在某种程度上,用之于农村的专项计划只能是官员潜在的福利而已,清华连这16.5%的农村生源也是难保了。
或许应反思一下招生政策了。光靠给农村一些名校专项计划,很难实现名校生源多样化,也很难改变农村发展面貌。专项计划的数字拟订本就存在着人为因素,给农村多少名额才算公平,多少才算照顾,没有客观的公认的标准,难免成为口水仗。
问题往更深远处推演,要改变农村教育面貌,改变贫穷学子命运,打破阶层天花板,光靠着几个专项指标本是无济于事的。与其在此呼吁要砍断官员伸向指标的手,不如营造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全国均等化。只有这样,北京上海学子不用照顾,农村学子也不用专项计划,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官二代也罢,穷三代也好,都能迎着阳光奔跑。
阅读(7940)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