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基本养老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做到老有所养,以及社会中青年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都是我比较关注的。
——刘龙山
第一次见到刘龙山,是在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采访唐小兰,了解智力扶贫生给张德江书记写信的来龙去脉。当时校长刘龙山的“感恩教育”理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次采访刘龙山,是通过电话采访,时值国庆前夕,他正在广州参加全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和举措,令刘龙山兴奋不已,他说,“技校的明天肯定会越来越好!”
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被誉为智力扶贫工程的发源地。十七大代表刘龙山,既是清远技校的元老,也是智力扶贫工程的创始人。提起这项被称为“党心连民心的血脉工程”,刘龙山感触良多。
清远技校成立于1995年,当时正是技工教育低潮时期,招生很困难。但刘龙山和清远技校的老师们却真切地了解到,山区农村穷孩子渴望学一门技术,走出山门,只是他们苦于交不起学费,难圆读书和就业梦。
1998年,跟清远市对口扶贫的佛山市捐给清远技校100万,怎么用好这笔钱,曾经有过争议。“当时我们学校还欠着340万元的债,这笔钱可以用来还债,也可以买设备或者建新楼,或者减免学生的餐饮费。但我们讨论之后觉得,用来减免贫困学生的学费,最有意义。”刘龙山说。
第一个智力扶贫班就这样办了起来,后来又陆续办了好几期。清远技校还制定出一系列帮扶贫困生的措施:将学费下调25%;建立扶贫助学奖学制度,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对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允许他们缓交学费,毕业工作后再缴交所欠学费等。
这一系列的做法,成为了广东省探索智力扶贫模式的起点。2002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由省财政出钱,每年资助全省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2至3年技工教育,智力扶贫工程正式实施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国务院也把清远技校选定为广东省唯一一家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智力扶贫模式开始从广东走向全国。
几年来,省财政资助的智力扶贫生已经达到4.4万名。成千上万的寒门学子,像唐小兰一样,通过上技校改变了自己及其家庭的命运。
现在回过头,刘龙山由衷地感叹,当初坚持办技工教育,是走对了路子。随着广东的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而清远技校也发展成为一所在校生规模达8000人的国家级重点技校。刘龙山相信,随着国家对技工教育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智力扶贫这盏明灯,将点燃更多贫困学子的希望之光。
■对话
记者:今年,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被指责“不懂感恩”而被取消资助。然而清远技校的扶贫生,大都乐观坚强,对社会充满感激之情,唐小兰还写了感谢信。作为师长,你怎么评价学生的这种行为?
刘龙山:对唐小兰的行为我们很赞赏。作为老师,我为我们第一批教导出来的扶贫学生懂得感恩而骄傲。扶贫生由于家境贫寒,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我们的教职工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鼓励他们独立自主。我经常对他们说,家庭贫困不是你的错,但读书不用功就是你的错。
我们学校从2004年开始实行一种“感恩教育”。我们要求入学的新生,在9月10日教师节那天,给原来的初中老师写信。我告诉他们,你现在升读高一级的学府,就要懂得感谢老师对你的栽培。从这几年的实施来看,效果都不错。
记者:清远技校的智力扶贫模式,已经在全国开始推广。作为创始人之一,你有什么感受?
刘龙山:从我们一开始做智力扶贫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这个经验模式已经推广至全国,我很开心,终于敢说,可以交差了。
记者:作为十七大代表,你还比较关注哪些问题?
刘龙山:我长期在基层工作,比较了解职业技术教育层面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希望可以拿出来探讨。另外我还身兼清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副局长,因此对于社会基本养老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做到老有所养,以及社会中青年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都是我比较关注的。
阅读(788)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