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文艺界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有关其文艺政策的重要讲话,对文化建设、文艺发展方向等提出整体思路。
此次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代表大会,除了总结五年来的工作之外,还提出未来文艺发展的动员令,由上届江泽民提出的建设“先进文化”,转到建设“和谐文化”的新思路上去。同时提出繁荣文艺事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系列新要求。
22006年11月10日上午,第八次中国文代会、第七次中国作代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时,除了黄菊外,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八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亮相,可见官方对此次文坛大会的重视程度。这也是胡锦涛第一次以最高国家领导人身份出席文代会和作代会。
3此次文联大会以前所未有的“特殊待遇”——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致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特殊待遇”,是因为自从1953年全国文协改名为中国作协以来,历届作代会都没能像此次这样,由国家“一号首长”亲自在开幕式上致辞祝贺。可以预期,在胡锦涛提出“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新时期文学新主张之后,中国文学的创作高潮有望再次来临。
4从解放思想、继承创新、尊重文学创作客观规律并给作家的心灵松绑的角度看,唯一能够与之相比的是21年前的第四次作代会,因为那是一次让中国作家们集体感觉到文学黄金时代来临的盛会,也是一次充分体现作家民主权利的大会。
两次作代会前后相隔20多年,中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胡锦涛时代的主旋律是“三个面对”,亦即“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
5观察家认为,中国共产党自确立“以人为本”国策以来,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正在由一个“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胡锦涛在作代会上明确质疑“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证实了这一变化。
6胡锦涛在文联大会上发表了有关其文艺政策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和谐文化”的概念。值得留意的是,胡锦涛在其发言里,一方面指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但另一方面,胡锦涛也提出: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又指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强调“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7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和第七次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出现阶段中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就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个“文化工作主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建设和谐文化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和谐文化建设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8胡锦涛的讲话,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他们表示,这是一篇高屋建瓴、全面深刻阐述当前文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纲领性文件,为新世纪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9构建和谐文化,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行不悖。胡锦涛提出的这一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荣辱观,实际上回答了在生活多样性越来越突出的当今时代,一个人,一个社会,究竟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问题。“八荣八耻”让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里的人们,找到了鲜明的是非尺度,找到了价值和道德底线的归宿感。
10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文化,舆论引导相当重要。文学艺术作品、报纸刊物、广播电视,都应自觉地宣传“八荣八耻”,坚持“八荣”,反对“八耻”;宣导“八荣”,抵制“八耻”。必须旗帜鲜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以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11构建和谐文化,既是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向,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建设和谐文化,这是一个大题目。破解这个大题目,需要从破解一个一个小题目入手。而消除文娱界和文娱传播领域的“三个淹没”就是一个急需破解的小题目。所谓“三个淹没”,就是在文娱界和文娱传播领域存在的“低俗淹没高雅”、“走穴淹没公益”、“绯闻淹没德艺”。
12我们发现,在韩剧《大长今》婆婆妈妈、缠缠绵绵之中,中国人认识了韩国人性格和韩国文化,与此同时,韩国手机和汽车更热销了;日本政府也早已提出,21世纪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单凭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拼斗,已难赢得各国尊重。日本饮食业更提出“软实力”战略,希望以“生鱼片”和“寿司”为先导,开辟外交新局。而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军事霸权,也掌握着最大的媒介和文化霸权。西方的媒体“软实力”远超其经济“硬实力”。
13在改革开放20多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 ,综合国力的增强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但其间,中国却鲜有美国大片、法国时装、日本动漫、韩国连续剧那样的大动作。
14被外国媒体誉为“中国的形象大师”的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认为,“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
15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16无庸讳言,这些年来,传统文化在中国不但没有发扬光大,甚至遭到严重破坏。很多海外华人发现,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例如清明节的祭祖仪式,在中国大陆已经难见踪迹,反而在海外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比如中医,最近一场针对传统中医有否必要取消的大辩论正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展开,抛开始作俑者的个人用意不谈,中医药当前在中国日渐濒危的现状也确实令人深思,反观韩国将中医改称“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作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
17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破旧立新”被当作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被贴上“迷信”或“文化糟粕”的标签而遭批判和禁止。结果在文化上,“旧”被破了不少,“新”却没见立起来。
18一名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指出,严格地说,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几乎等于空白,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所剩无几,这是当代中国人缺乏文化追求和精神寄托的重要原因之一。
19文化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让舆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这些现象虽然可以解释成是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但这类“消极因素”恐怕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宽裕而自动消失。
20法国的《欧洲时报》说“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让人感觉中国人不缺乏文化资源和文化自信,殊不知,文化的危机以及中国人对文化抱持的心态,正在出现大的问题,不能不加以重视。”
21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中国人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约定俗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民间节日(当然也有其他的起源说)。当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文化遗产时,中国竟然一片讨伐之声,更掀起了所谓的“保卫战”,并以端午节的故乡——洞庭湖东岸龙舟竞渡发源地湖南省岳阳提出相同的申请。直到韩国申请成功后,中国才出现反省的声音。我们认为,端午节风波正显示出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还是大有问题,反映出中国崛起中的盲点。
22中国崛起正在带动一些人“文化独尊”的妄自尊大心态。端午节虽然起源中国,但也是东亚地区数十个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中共用的民俗节日。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国的光荣,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如果东亚各国的文化,都要打上中国专有的印记,那自然就会引发“文化威胁论”,推而广之,就会演变成“中国威胁论”。难道文化和历史版图上的“主权争议”,就不会扩大成领土问题上的“主权争议”?
23中国人常常自称热爱历史、热爱文化,但实际上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文化,不努力保护文化遗产,却是常态。但当别人申请文化遗产,就要站出来“捍卫”。如果说“文革”中的文化破坏是在特殊政治环境中形成的,那么在经济大潮中的文化破坏,就不能再指责别人了。以江陵跟岳阳比较,就可以知道韩国在端午祭上付出的心血远超中国。中国台湾作家龙应台在批评北京等地现代化建设无视文化遗产时痛心地说,在所谓的地产商利益推动下,数万个胡同被推土机夷为平地,北京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毁于一旦,令人叹息。
24中华文化原本强调对人宽,对己严,反求诸己,但在所谓保卫端午节的风波里,有文化人耸动地说“别让屈原恸哭地下”,当韩剧流行时,又有人说是“文化侵略”。中华文化因五千年的厚积,在过去民族危机时都没有垮台,但今天在经
阅读(681)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