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第五届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
第五届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
网上收集 2016/9/22 17:46:24 (1252)
贵州六枝坝子村的“第一书记”——刘义光

  在脱贫攻坚中,六枝特区大力推行“第一书记”制度。派干部到贫困村去,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优势,变“输血”为“造血”,从源头上斩断穷根,从本质上同步小康。六枝特区关寨镇坝子村的“第一书记”刘义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个贫困村寨慢慢发生了变化。

  六枝特区关寨镇坝子村,位于大山深处,这个地域面积6.1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是关寨镇有名的贫困村。

  刘义光是六枝新华人, 2015年7月,刘义光作为六枝特区农业局选派的驻村干部来到坝子村,当起了坝子村的“第一书记”。从那一天起,刘义光揣着一本“民情日记”,白天翻山越岭走访村情,晚上串门拉家常了解民意。不到一个月,他走访群众207户,记“民情日记”23篇。

  刘义光的这本“民情日记”上,记录了每一位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每一次到访聊些什么,群众提了哪些要求,以及刘义光自己的一些想法,都会记在这个小本子上。刘义光说,刚来坝子村时,村里问题多,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开展工作时,不乱套。

  脱贫攻坚,做百姓指路人

  没床得睡桌子,没水得从井里挑,老百姓没钱没产业,没致富意识和渠道,这就是坝子村给这位“第一书记”留下的第一印象。但刘义光心里并不慌,他知道,如果村子没问题,也不会派驻“第一书记”来,他的职责,就是带领坝子村的老百姓脱贫致富。经过调查,刘义光决定发挥自身农业专长,从当地种植的玉米下手,做起了品种改良。

  刘义光介绍说,本地种植的玉米虽然口感好,但存在品种不纯,产量低,经济价值低的缺点,所以村民们只能种来吃,很难卖出钱。通过调查,刘义光给大家推荐了一种玉米品种,但由于坝子村的村民一直以来都是种植本地玉米,在推广之初,很多村民都持有怀疑态度,只肯种植一小部分,算是给刘义光一个面子。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季,效果就出来了。

  产量上去了,品质提高了,自然销量就好了。尝到甜头的村民们,这才彻底相信,这位派来的“第一书记”,真的是在想办法带大家致富,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大面积种植新品种的玉米,人均年收入有的甚至翻了一番。

  走村串户,做村民自家人

  吃过午饭,刘义光匆匆赶到村口的河对岸,和村民一起,进行除草劳作。刘义光说的黄金蜜桃,是坝子村年初从山东寿光引进的新品种,目前只是试种阶段,如果效果好的话,他准备在全村进行推广。

  除完草,刘义光就来到了村民家中,继续推广他的桃树种植计划。和推广新品种苞谷一样,村民的积极性还是需要他来调动。

  随机走访的几户村民,听到刘义光推广种植的桃树,都是大力赞同。在回村委会的路上,刘义光很高兴,他告诉我们,这种信任,来源于坝子村这一年多的变化,大家看到了他这位“第一书记”上任以来做出的努力,看到了政府对脱贫攻坚行动的信心,虽然自己的任期在年底就结束了,但他会跟下一任“第一书记”做好交接,让坝子村沿着这条致富路走下去,他也会经常回来,毕竟这里已经是他的第二个家了。

  走村串户,现在对刘义光来说,就跟进自己家一样,熟门熟路。村民们也早就把这位“第一书记”当成了自己亲人一般。现在在坝子村,刘书记这个称呼早已不复存在,大家更愿意叫他一声“老刘”,谁家有事要喊他,晚上吃饭也惦记着要叫他做客。在刘义光看来,“第一书记”不应该是个职务,它就应该是村民们的家人,是一个贴心人的身份,也只有真正把村民们当成自己人,扶贫攻坚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阅读(1252) (责任编辑:城市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荣誉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7-2018 bj1.com.cn 首都热线 版权所有 QQ:165687462
中国·北京 粤ICP备14047004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