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余杭区一院和江干区凯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工作。
在调研过程中,刘延东对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举措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对我市创新医养护一体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发展智慧医疗、推动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体系的探索表示赞许,鼓励我市今后要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力争取得更大成绩。
11月12日,李强省长、郑继伟副省长也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出批示:“杭州市的医改取得较好成效,建议转发各地学习借鉴。”
近年来,杭州市卫生计生委本着“医学有局限勇于攀登,服务无止境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以实现群众“未病重预防、得病有保障、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病后有管理”的愿景为目标,通过深化医改,努力建设与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能较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型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多项工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榜样。
文/余敏 詹雅
健康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工程。为了让我市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让群众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我市卫生计生系统不断推进医改,创新创优服务,在智慧医疗服务、医养护签约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计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保障等方面又取得了诸多突出成效,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享有了更多卫生计生改革的红利,使杭州这座美丽城市更宜居,人们更幸福!
已为1390余万人次带来便利 “智慧医疗”供全国80个试点城市借鉴
市卫生计生委在前几年便民惠民改革举措基础上,除了继续深化改革,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做好市民卡诊间结算、出院病人病区结算、分时段预约诊疗、医生诊间预约检查、网上查询体检检验报告、远程会诊系统等,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的基础上,2015年又推出就医系列改革举措:双向转诊系统、24小时自助挂号、跨省转诊、物联网病区输液监控等一系列智慧医疗建设和应用,让百姓享受到互联网时代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通过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推进了“全城通”应用、“全人群”受益、“全自助”服务和“全院通”结算的智慧医疗应用的广泛覆盖,颠覆了几十年来的就医模式,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
已累计1390余万人次的门急诊患者享受到市民卡“智慧医疗”诊间结算带来的便利,按人均至少节约1小时计算,全社会降低时间成本超过1390余万小时。
网上检验体检报告查询系统、杭州“智慧医疗”手机APP服务总人次200余万,保守估算至少有10%的人群免除专程到医院取报告单的来回奔波,按人均至少节约2小时计算,全社会降低时间成本近40万小时,而且缓解了交通压力。
杭州市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与杭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实现对接,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可共享。在市属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就诊病人,授权医生可以实时调阅病人的诊疗数据。
2015年11月起,10家市属医院还直通京沪,与北京、上海市的20家知名医院的专家实现跨省转诊预约。
由市卫生计生委建设的市属医院短信满意度测评系统每天自动随机抽取门诊和出院病人进行短信回访,做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以来开展测评543.6万人次,总体满意率平均达到99.4%。
2015年,“杭州市健康医疗信息惠民工程的创新与实践”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全国唯一示范样例印发至全国80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参照学习。2015年7月,杭州市通过国家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四级甲等测评,是全国首个达标四级甲等的省会城市。
多措并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实现“两降”“三升”“一满意”
今年,杭州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三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数据显示,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两降”“三升”“一满意”的成效:
市级参保人员人均医疗费用逐年下降。在去年下降的基础上,今年1-9月,市级公立医院门急诊人均费用较上年同期下降5.58%,出院者平均费用较上年同期下降0.23%,出院者平均药品费用较上年同期下降16.56%。
药品费用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明显下降。市级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较改革前下降12.12个百分点。
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今年1至9月市级医院门、急诊量达762.06万人次;出院总人次为19.21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6.85%。
医院管理绩效进一步提升。借助智能化的手段,通过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市级医院医疗成本明显降低,市级医院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较改革前下降2.75元。
医院技术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市级医院外科手术较上年同期增加10.35%,其中四类以上手术较上年增加8.57%。2015年市级医院获得市(厅)级及以上奖项73项;共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立项373项(其中省(部)级与国家自然基金立项59项)。
群众就医满意度得到提高。今年,第三方机构测评结果显示,群众对市级医院总体满意率为97.6%,较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我市初步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让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
推行医养护一体化 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陈大伯,今年85岁,家住江干区,偏瘫卧床30余年,两年前因尿潴留、前列腺肥大留置了导尿管。两年来,子女们每个月都得打120,把他拉到医院更换导尿管。楼上楼下搬动,非常麻烦。半个月前,陈大伯到江干区新成立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管理中心报名,希望医护人员能上门服务。没过几天,凯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就到家里来给他做了健康评估,换了导尿管。
“去大医院换一次尿管,总费用要500元,现在护理人员上门服务,才收了100元都不到。”陈大伯说。
去年10月,杭州主城区实施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至去年底,共计56万居民与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签约医养护服务,其中老年人和慢性病人占到50%以上。签约服务费90%由市区两级政府承担。
居民签约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会提供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健康评估等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和重点慢性病人等参保人员,签约后经过医生评估,便可享受医保规定开展的家庭病床服务。
同时,签约居民还能享受医保优惠政策。职工医保参保人员选择签约服务后进行转诊的,减免门诊起付标准300元;城乡居民医保一档和二档参保人员,选择签约服务后,减免当年度门诊起付标准,因疾病治疗需要,经签约医生转诊至主城区范围内其他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其个人负担比例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确定。
我市已建成全市统一的连接所有市级医院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平台,90%以上的在杭省级医院也已加入。该平台具有医养护签约、移动签约、转诊备案、检查预约、电子病历上载下传、转诊满意度评价等功能。
据卫生和医保部门统计,一年来,845名全科医生及其团队开展上门服务近13.82万人次,775人次享受了家庭病床服务;2015年有60%以上的签约病人选择了在社区就诊,签约对象社区就诊人数近160万人次;15%的签约病人在社区就诊后由签约医生转诊到省市医院就诊,共转诊23.6万人次。
副市长陈红英说:“人一生中有‘三张床’,家里的床、病床、养老的床,病床和养老的床一直属于稀缺资源,而如果家里的床用得好完全可以替代另外两张床。政府通过搭建平台,打通各个环节,吸引来了签约居民以后通过医生的良好服务和合理治疗,将成为一个长久的双赢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分级诊疗实现了真正破冰。”
今年10月,我市正式启动市级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医联体试点工作。医联体分为“紧密合作医联体”和“双向转诊合作医联体”两类:
紧密合作医联体由5家市属三级综合性医院牵头,与相关的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组建:市一医院与上城区、下城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市二医院与拱墅区;市红会医院与江干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中医院与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市三医院与滨江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合作市属医院分院的牌子。紧密合作医联体主要开展医学影像会诊等四大中心的各项工作。
“双向转诊合作医联体”则由11家市属医院(另包括市肿瘤、市西溪、市七、市儿童、市妇产科和市老年病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依托市级双向转诊平台在医联体内优先开展门诊、住院、检查等转诊业务。
在运行模式上,医联体内成员单位的管理、专家号源、信息平台、多点执业开展、业务指导培训、慢性病管理及慢病药品供应等将逐步同质化。
医联体建设力争到今年年底前,分级诊疗体系基本建立,预约转诊占公立医院门诊就
阅读(925)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