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悉尼中央火车站旁繁华的乔治大街前行,远远就能看见“北京同仁堂悉尼分行”红底黄字的招牌,店内药品齐备,寻医问药客流如潮;万里之外的同仁堂波兰华沙店,每天都有金发碧眼的老外到这儿针灸推拿,由于来的人太多,需提前一周预约……
346岁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早已不再是把药香锁进长街里的老铺子,而是成了一颗颗种子,飞到世界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迈向海外的“第三步”
“今年,我们在香港、德国、阿联酋、新西兰、瑞典、捷克这6个国家和地区新开了9个店面,2015年是在欧美市场上动作最大的一年。”同仁堂集团副总经理丁永铃说,以前同仁堂只开药店,现在中医诊所和养生中心也开到了海外。每个新店开张时,都能在当地掀起一股中医药热潮。
说到国际化,同仁堂算得上老字号中步子迈得最早的。1993年4月,同仁堂第一家海外企业北京同仁堂香港分店开张。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一早到店,先看病、再按摩,又买了饮片和成药,还久久不愿离开。原来,老人早就吃过同仁堂的药,他来不仅是为了看病,更是想坐坐同仁堂的店,看看同仁堂的人。
同仁堂海外开店分成“三步走”:1993年迈出的第一步是借道香港;2003年,以在香港成立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为标志,开始的第二步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2013年,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同仁堂迈出了第三步,向欧美主流国家进军。
以医带药的“软实力”
中医药基因的种子,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洋土壤。相比之前两步,第三步难度不小。同仁堂集团董事长梅群说,法律法规成为最难逾越的门槛。因为西方国家对中药的标准各不相同,都很严苛。
在药品准入严苛的欧美国家,同仁堂先把中医药诊所和养生中心建起来;为了打破准入壁垒,积累数据和理论基础,同仁堂还和海外医药研究机构联手科研,例如和美国美洲中医学院共同培养中医药人才,和澳大利亚、香港的多个大学展开中药成分安全性研究等等。科研领域的进展让中医药有了话语权,在西方主流社会得到认可和推崇。
坐堂医生是中国传统药店的特色,同仁堂把这种文化也带到了海外,每一家海外门店都成了一座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不少老外通过同仁堂办的讲座,认识了中医药疗效的神奇,还爱上了太极拳、八段锦这些中国传统养生方法。据介绍,目前同仁堂海外累计咨询和诊疗的患者超过3000万人次。
“我们在海外不仅要做销售中心,还要做研发、生产甚至是文化传播中心。”丁永铃说,目前同仁堂在国内有11个种植基地,如果能在新西兰等国家便宜又无污染的土地上搞种植,就会大大丰富中草药材的来源。
“诚信药”在哪儿都吃香
同仁堂现在出口经营产品的品种规格已达680多种,商标在海外7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注册。在香港建成了首家海外生产研发基地,还在海外2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4家公司、近120家药店、诊所或养生中心。不过,老字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走到哪儿都牢记不忘。
22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赵学成离开北京,开始参与同仁堂的海外建设,现在他负责的同仁堂澳门公司已拥有四家药店和一个专柜。同仁堂为何备受当地人青睐?赵学成说起了2006年的一桩往事,当时澳门发生海水倒灌,长达四个月的“咸潮期”让自来水根本无法饮用。同仁堂药店有代客煎药的服务,为不影响药效,一直使用纯净水煎药,且煎药费不涨一文。一位老顾客说:“家里的水都咸了,超市的纯净水都脱销了,酒楼的茶位费也涨价了,可你们煎的药还跟以前一样,百年老店真让我们放心。”
“以性命担保药品质量”,同仁堂博物馆的墙上刻着这句话。尽管传统手工制药方法如今已被现代化的生产线替代,但同仁堂仍坚持着地道、上等、纯洁的药材选择标准。虽然国外门店的销售人员都是洋面孔,不过每家店挂出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等古训匾额、经营的产品与国内同仁堂药店都是一个模样。
“大健康”是同仁堂在海外瞄准的新市场,健康服务、医疗保险等都在计划中,而10月份才露“尖尖角”的跨境电商“天然淘”,已经让不少市民尝鲜国外直采的健康产品,其中很多都是同仁堂在海外就地研发的新产品。台湾产的老姜黑糖系列食品、来自韩国的高丽红参茶……在中医药走向海外的同时,海外的健康产品也送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身边。
阅读(993)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