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我市的医疗格局又会有哪些变化?居民享受的卫生服务会有怎样的提升?昨日,市政府办公厅公布了《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显示,5年后我市每万名常住人口将拥有2名全科医生为其服务,此外公立医院在床位审批、建设标准等多方面受到限制,将从数量攀升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目标
2020年
卫生医疗全覆盖
《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届时,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员9.65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7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21人,每万名常住人口将拥有全科医生2名,遇到头疼脑热等常见病、多发病,完全可以在家门附近的社区医院得到解决。
医院
全市三级医院
将达40所
《规划》规定,市级设置5所综合性医院(重医附一院、重医附二院、市人民医院、重医附属永川医院、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设置1所中医综合类医院(市中医院),设置10所市办专科(或以特色专科为主)医院,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的市办医疗服务体系。每个区县(自治县)原则上设置1所区县办综合医院和1所区县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等,下同)。加强三级医院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三级医院数量达到40所,届时更多市民将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转型
公立医院从数量攀升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规划》要求,市办医院除目前已立项和在建的项目外,不再新增床位和开设分院,重点放在服务环境改善和学科建设,到2020年,全部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一流的三级医院。注重提高公立医院效率,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低于95%,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疑难重症患者比例及手术难度低于平均水平,床护比配置不达标时,不允许增加床位;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小于80%,并符合以上其他条件,可减少床位编制。逐步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展向内涵建设转变,从数量攀升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分级
确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诊疗格局
按照《规划》要求,我市将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控制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到2020年,区县域内就医比例达到90%。到2020年,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诊疗格局。
另外,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聘用合同制,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并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实现编制备案制。同时完善对基层人才队伍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引导和规范城乡、区域之间卫生人才合理流动。
阅读(906)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