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8 月,“七夕”将至,在这浪漫满城的气氛中,不少准新郎、准新娘们开始忙于见家长、挑日子、订酒店、备彩礼和嫁妆等,一股结婚热潮又将来袭。
从“你情我浓”到情定终身,直至谈婚论嫁,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习俗。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那些关于结婚的习俗你了解多少?这些传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假如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两地习俗相异时又该如何应对?
“老济南”的婚俗记忆
从“三转一响”到“车子、房子和票子”
2015年8月10日是郭先生结婚30周年的纪念日,提起当年的习俗,他依然记忆犹新,“那个年代讲究‘三转一响’的‘老四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录音机,都是当时结婚的‘标配’”。
“那时家境不是特别好,要凑齐这些‘大件’也不容易。”郭先生的脸上浮起了笑意,当年攒了几个月的钱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自己的爱情也“发酵”于这辆车的后座,“带着她到大明湖、植物园‘兜风’,几个月后我们就去见了家长”。
郭先生说,两家都是济南人,见家长、挑日子、接新娘等都是按照老济南的风俗去办。结婚当天,他托关系找了辆夏利轿车去接新娘,当时感觉“楞场面”,“婚宴是在大观园附近饭店吃的,摆了七八桌,当时很多朋友和同事都来道喜,那时候还不兴‘随份子’,送的礼物大多是‘双喜’暖瓶、枕套被罩、搪瓷脸盆等生活用品”。
“婚房是单位给分的,家具也是两家凑钱给置办的。”郭先生说,当时花费几百元,买了“大立橱”、写字台、床头橱和一台上海牌收音机,还找人打了一张双人弹簧沙发,“那时候的工资一个月也就四五十元,办齐这些已经算是不错了”。
时过境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当年的“三转一响”如今逐渐演变为“房子、车子和票子”,但是婚礼大多还是按照传统的习俗去操办。
80后的吕冰(化名)两年前结婚时,原本打算不办婚宴,采取当下流行的旅行结婚,无奈最终拗不过双方父母的想法,“不办酒席哪算正式结婚?”“最后还是按照传统的形式办的,算生辰八字定日子、起个大早去接新娘、到新娘家发红包叫门、偷带把手的茶杯,虽然麻烦了点,但是后来想想,结婚是人生大事,还是应该尊重这些传统的礼仪。”吕冰说。
婚俗各异带来尴尬
讨要生辰八字闹出不快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婚嫁习俗,当一对籍贯不同的准新人们谈婚论嫁时,又不免因为照顾双方的习俗而头痛不已,有的家庭甚至因此闹出不快。
济南小伙子小梁一年前娶了一位菏泽媳妇。由于两地的习俗不一样,婚礼前的一个误会曾让岳父和岳母对他颇为不满。“结婚前需要定日子,我们一家到媳妇老家询问生辰八字时,去了两三次,对方都以‘等等再说’为理由不告诉我们。”无奈之下,小梁家里只好按照黄历选了一个吉日,“没想到岳父岳母知道后很生气,觉得我们不尊重他们”。
“后来才知道,这是媳妇老家的习俗。”小梁说,男方家里派人到女方家讨要生辰时,一般需要多询问几次,以此来表示舍不得把闺女嫁出去。
与“过来人”小梁一样,正在筹备婚礼的车璐(化名)也经历着婚嫁习俗上的差异。
“我男朋友家里是南方的,他们家那边一般都是晚上举办婚宴
阅读(895)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