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山东省近日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工作,并将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点和连接陆海“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的青岛,一些重要的文物点和水下考古行动,将为此次申遗提供强大的支持。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汉峰
丝路重要遗产分布在青岛
据省文物局介绍,山东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陆海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海上航运历史的发展,在山东大地和广袤海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这些文物遗存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载体和历史见证。初步文物调查发现,山东沿海有大量的古代港口、码头、航标、沉船、古建筑等文物点,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重要遗产点约50处,分布于青岛、烟台、威海等市,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今年山东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标志着山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青岛成节点是历史选择
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长、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朱艳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海上丝路的划分大概归为两条比较重要的线路:一条是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另一条是南海航线,也称“南海丝路”,是西汉时始发于广东徐闻港到东南亚各国后延续到西亚直至欧洲的海上贸易黄金通道。“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是以青岛胶州的板桥镇古港口在唐宋时期成为北方唯一、也是最大的市舶司为标志的。
据统计,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正式派出十九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大都是通过板桥镇上岸转陆路去西安的;韩国(当时的新罗国)作为唐朝的近邻关系更为密切,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海路都是走“东方海上丝路”。两宋时期板桥镇市舶司的设立,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达到顶峰。
朱艳认为,青岛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点和连接陆海“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对今天的默默昭示:那就是今天的青岛应该继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成就并创造更伟大的辉煌。
近海发现大量水下文物
文物调查发现,山东沿海有大量的古代港口、码头、航标、沉船、古建筑等文物点,青岛地区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沿海岸线几百公里的范围内保存了大量的水下文物。 1979年青岛市博物馆在胶南琅琊台海域附近打捞出部分明代青花瓷器。近年来,沿海渔民在捕捞作业中经常打捞出各类文物。青岛水下考古调查队近两年也重点调查了“宋金海战”遗址和鸭岛明代沉船遗址。另外在薛家岛海域宋金海战遗址、琅琊台海域发现有明代沉船遗址。
2002年,在位于鸭岛最南面的一处明暗礁以东约7米处发现了这条明代沉船。据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介绍,今年山东成立了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这是全国首家省级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机构,标志着山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相关链接
古代海上丝路在青有四港口
一直关注丝路研究的文史专家鲁海,通过研究发现,海上丝路在青岛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早在秦汉时期,秦始皇曾经三次来到琅琊台,徐福便是从这里出海。当时盛行的出海路线为西海岸徐山、琅琊台启程,途经崂山徐福岛,通过渤海湾入辽宁再到达朝鲜半岛。到了唐宋时期,海上丝路仍然面向日韩,但是起点变更为了板桥镇 (现胶州),船只出海后不用再绕到渤海湾,可以直抵目的地。
从明清开始,青岛海域的海上丝路第三次兴起,开放的口岸和航线却发生了变化。青岛口(现人民会堂附近)、胶州塔埠投、即墨金口成为了三大港口,由于饱受日寇侵袭,从这出发的商船前往日韩的并不多。据鲁海介绍,当时青岛的港口成为了南北商船的海上驿站,来自福建、长江口岸的船舶前往北京通州,会把青岛三大港口当成避风港并补给淡水。
如今,在董家口港附近又发现了大量碎瓷片,这里很有可能是古人运输瓷器的重要一处港口,从而使古代青岛拥有四个重要港口。
阅读(1871)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