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怎么和孩子交流有诀窍 听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怎么说
怎么和孩子交流有诀窍 听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怎么说
网上收集 2015/10/22 14:38:53 (941)


  核心提示


  近日,一场名为“怎样做最棒的阅读领路人”主题演讲在南宁南铁工人文化宫礼堂举行。担任演讲嘉宾的台湾着名儿童文学作家余治莹在现场和家长们分享了自己在亲子阅读方面的一些经验。记者也借此机会采访了余治莹,看看她是怎么走进孩子的内心,写出孩子和大人都爱看的故事。

  和孩子交流

  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同龄人

  儿童文学作品面向的是儿童,对于作为成年人的作者来说,首先面对的就是怎么和孩子交流,怎么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写出孩子爱看的故事。对于已经结婚生子的作家,自己的孩子就是灵感的来源。那么,对于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的余治莹来说,没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作为辅助,她和孩子的交流,更需要讲究“技巧”。

  余治莹告诉记者,她和很多孩子都是好朋友,孩子们有什么话也愿意对她说,而她和孩子接触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同龄人。而“同龄人”背后的隐藏意思是双方是地位平等的两个人。因为是“同龄人”,所以余治莹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扮家家酒……短暂的相处之后,孩子自然而然就觉得余治莹是“自己人”了。

  余治莹说,她很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们天生敏感,即使不懂你在说什么,也能感受到你的情绪。交流有来有往,这才是构建亲子关系的正确方法。

  余治莹的干儿子叫做胖石头,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有一次余治莹和胖石头妈妈在聊一些工作不顺心的事,胖石头在旁边听着。在余治莹离开之后,胖石头问妈妈:“干妈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好,她好像很不开心。”胖石头表示要把自己的糖果送给干妈。“糖果在胖石头家代表着‘快乐’,他这是要把他的快乐送给我,”余治莹说,“和孩子交流其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孩子可以懂你的心。”

  走进孩子内心

  结合孩子心理特点做出适当引导

  能和孩子轻松愉快的交流,只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步,想要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大人一定要走进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是构建良好亲子关系最重要的一环。余治莹说的“理解”,并不是一些父母说的“我生的孩子我就一定理解他”。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家长们想要真的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余治莹说,一般说来0-3岁的孩子还处在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多和孩子说话,帮助孩子积累各种常识并给孩子带来安全感;3-6岁的孩子,在经过一些阅读之后,会分不清现实和虚幻,有时候还会害怕;而6-8岁的孩子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去冒险……这就意味着,家长想要理解自己的孩子,就必须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做出适当引导。

  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阅读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十分讨巧的方法。家长和孩子在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候,可以就图画内容、故事情节进行交流。讨论书里的意犹未尽之处时,家长就能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并做出适当的引导。

  所谓“适当的引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余治莹说,胖石头4岁左右的时候,看过一本叫做《地底下的小矮人》的童话书之后,深信他家的地板下也有小矮人,每次走路都轻手轻脚,怕吵醒小矮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是不懂小孩子心理的家长,可能会觉得“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毛病/想太多了”,但只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就知道这是孩子的童趣世界,他是真的相信地板下住着小矮人。

  让孩子喜欢阅读

  首先需要家长的陪伴和互动

  多年来一直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写作,余治莹接触过很多的家长,很多家长在和她进行交流的时候,都会十分焦虑地追问“我的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而在余治莹看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不成立的,每个孩子都会喜欢阅读——只要家长找准了孩子的兴趣所在。

  孩子们的爱好千奇百怪,有时候家长可以用一本造型别致或是图片精美的书来勾起他们的注意;有时候家长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孩子……无论是哪种方法,想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互动式亲子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作为一个小孩子,长时间注意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和互动。

  余治莹认为,陪伴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同一件事,而不是大人坐着玩手机却让孩子在一旁进行阅读。“你玩手机,孩子会觉得玩手机是不是比阅读更有意思,注意力会被分散,而且这样的‘陪伴’,家长和孩子根本不能进行交流互动,用处不大——还不如一起去看电视,至少这样家长和孩子还能一起聊聊天。”余治莹说,陪伴是讲究参与度的,如果家长和孩子是一起阅读一本书,作为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很容易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下一次,孩子也会愿意去阅读,家长也不用担心“我的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了。

  当然,家长和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同,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保有好奇心,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自己的孩子。

阅读(941) (责任编辑:城市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荣誉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7-2018 bj1.com.cn 首都热线 版权所有 QQ:165687462
中国·北京 粤ICP备14047004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