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医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我看中国医改正处于浑水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在9月24日举行的2015首都卫生计生发展研讨会上的一句话抓住了每一位与会者的耳朵。
2014年,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投入的总经费已经达到了1万亿元(30年前为100亿元)。“钱越花越多,医改越推越深,但老百姓抱怨‘看病贵、看病难’的声音越来越高。”李玲在演讲开始便发问,“这些钱都花到哪去了?”
“这些钱都‘装进’了药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李玲介绍道,近年来,药品制造业总资产已经上升到了1.83万亿元,药品流通行业总资产已经上升到1.17万亿元。“补需方的政府财政投入方式实际上刺激了医疗费用,特别是药费与检查费的增长。”
医疗投入进了药品流通行业的腰包
“大部分地区只是将改革重点放在取消15%的账面药品加成方面,生产、流通、招标采购等方面的改革进展迟缓,药价虚高问题仍然凸显。”这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在近期发布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报告》中给出的一个结论。
对于这一结论,李玲显然持赞成观点。据李玲介绍,从2008年(医改前)到2013年(医改后),公立医院药品费用已达5501亿元;医药制造业总资产大约达到1.85万亿元;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大约为1.3万亿元。
显然,自新医改以来,药品流通行业营业额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虽然毛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利用新医改机会,药品流通行业净利率不降反升。”李玲感慨道。
老百姓普遍反映的“看病贵”主要体现在药品耗材方面。据悉,2013年医院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中,药费占49.7%;住院人均医药费用中,药费占41.8%。
尽管国家已经在大多数医院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但是药费仍然没有出现预期之中的下降。从药品生产企业、一级分销、二级分销再到医疗机构,药品每经历一个环节,其成本将增加一部分,最终由患者买单。
尽管医保覆盖范围越来越大,报销额度越来越高,但仍然难以抵过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在医疗总费用上升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医保已经很难发挥分散风险、稳定患者预期的作用。”李玲说。
所幸,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国家卫计委近期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傅卫透露,接下来,卫计委将通过完善药品招标采购,推动药品耗材流通领域改革,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
中国医改面临挑战
李玲认为,中国医改仍面临很多挑战。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医疗卫生保障模式仍不明晰。“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税收或者社会保险保障基本医疗;另一方面,政府对医院逐利行为放逐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
此外,李玲认为中国治理能力仍存在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医改相关政策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连续性;药品招标采购等具体政策的执行能力不强。
“一些特殊利益集团还在应该医改的进行。”李玲认为,药品流通企业、外资药企等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策制定,使得一些控制药品价格的政策不能出台或者落实。相反地,一些刺激药品费用继续张张的举措则被推动出台,例如药房托管等举措。
具体到对医改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公立医院改革,李玲认为,由于缺乏明确思路、有效手段、破除利益的整治勇气等原因,公立医院改革进展情况也惹人担忧。
医改需要系统的治疗体系 三明医改获赞
李玲认为,医改需要系统的治疗体系建设,要分步有序地进行。第一步是完善顶层设计,包括建立卫生改革发展协同工作机制与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并推广“健康是基本权”理念、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等。
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改革的领域包括药品流通领域(医药)、医疗筹资领域(医保)、医疗服务领域(医疗)、医疗人才培养领域等。
李玲认为,医改政策与举措的具体落实还需要监督、奖惩机制。“发达国家普遍将卫生目标纳入国家发展的考核目标,一般包括过程量(医保覆盖率、免疫覆盖率)、结果量(癌症、死亡率等)、健康公平性等。”
简而言之,李玲认为,医改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配套举措。在调整管理体制、调整医保政策、加强医院管理与监督、严格监管药品使用、加强医疗人才建设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推动中国医改。
中国医改从地方试点开始,而三明医改获得了李玲的认可。李玲通过调研发现,三明医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成功解决了钱的问题、人的问题及激励的问题。
在解决钱的问题上,三明市在整顿药品流通使用秩序的基础上,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大幅降低了药品费用,置换了医疗费用增长空间。
在解决人的问题上,三明市主要依靠大幅增加医务人员合法收入,实行年薪制;当地政府就各家医院工资总额逐一核定,在内部拉开了收入差距。
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三明市加强了院长管理,建立了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具体举措包括实行院长年薪制,由财政全额支付院长年薪,院长年薪与医院考核结果挂钩;医生工资总额也与医院考核结果挂钩。
阅读(551)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