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老北京都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传统四合院生活的情景。然而,房子还是那座房子,院子却不是那个院子了。曾几何时,老北京的四合院渐被大杂院所替代,杂乱而逼仄的空间、落后老旧的生活设施,最具北京闲逸典雅气质的四合院生活也随着一座座院落的消逝而渐行渐远。
值得庆幸的是,设计可以改变生活。当设计的视角投向那残存的院落时,四合院仿佛又重焕生机。从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在西城大栅栏展示“旧城改造”实验作品,到去年杨梅竹斜街72号率先改造成“内盒院”,北京国际设计周与北京四合院已从最初迸裂出创意火花,到成为新四合院的示范区。在古老的城区里,越来越多的老北京人将重回“院子生活”,享受消夏乘凉、喝茶聊天的那方最惬意的小天地。
“内盒院”“微杂院”扮靓胡同老社区
在去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位于杨梅竹斜街72号院的“内盒院”项目引发广泛关注。“内盒院”就是在现有的四合院或房子内插入一些预制的模块内盒,形成一个个全新的“小房子”,并在这些模块中整合设备管线等设施,用于解决水暖电等生活需求问题。
改善居住条件的设计还有“微杂院”。“微杂院”是对典型的北京“大杂院”进行的更新式再造,通过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使“微杂院”成为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形态。
今年大栅栏将以“杂院创想”和“手艺传承”为重点发展与延伸,重点关注大栅栏地区普遍存在的居住空间狭小、房屋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的解决,将三井社区建设为老北京的新社区,目前改造正在进行中。
院内储物空间“搭积木” 东城7个大杂院试点改造
作为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一部分,东城区“咱们的院子——院落公共环境改善试点项目”与西城区大栅栏地区的改造如出一辙。
朝阳门街道辖区内的七个院落将进行以旧城保护与更新为基本元素的设计改造。目前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待居民与设计师沟通确定最终方案后,将开工进行改造。年底前将完工。这七个院落分别为史家胡同5号、内务部街34号、本司胡同48号、演乐胡同83号、灯草胡同66号、礼士胡同125号、前拐棒胡同。
在9月23日-10月7日设计周期间,史家胡同博物馆将向公众展出设计师改造后的7个大杂院设计图。一个个小格子,配以细钢筋插接,不同的组合如同“搭积木”一般,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搭”出储物柜、花架、花圃甚至放自行车,相同的规格、不同的搭建方法,看起来既有个性又整体统一。
9月26日,在史家胡同博物馆还将开展“咱们的院子”居民参与设计工作营,到时居民对于院子的改造有什么新想法、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居民可以和设计师进行面对面沟通。
小资料:老北京四合院
前鼓楼苑胡同7号的秦唐府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四合院又称四合房,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由于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见也最有特色的一个城市,因此人们提起四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和北京城市的城市名片之一。
阅读(2759)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