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昆明就要迎来《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出台并实施的第10个年头了——自2005年11月20日起,昆明开始逐步实行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和分类收集。目前,昆明已经建立建筑垃圾处置站2个、生活垃圾处置站5个,餐厨垃圾处置站主体1个(尚未完成建设),从收集 很快,昆明就要迎来《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出台并实施的第10个年头了——自2005年11月20日起,昆明开始逐步实行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和分类收集。目前,昆明已经建立建筑垃圾处置站2个、生活垃圾处置站5个,餐厨垃圾处置站主体1个(尚未完成建设),从收集环节和处理环节,实现了垃圾的大类分类工作。
但是,将两个桶(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倒进一辆车(环卫车)的现状并未改变。这与张峰屹理想中的垃圾分类还有很大距离,他希望的是“正本清源”:让居民真正认识垃圾分类的好处,从源头上解决垃圾混乱的问题。
作为昆明再生资源领域的先行者,张峰屹这些年走得很艰难。事实上,在垃圾分类问题尚未深入民心的当下,他和他的公司的艰难,也反映出云南垃圾分类、乃至中国大部分地区垃圾分类事业的尴尬状况。
从超市小老板到“再就业明星”
张峰屹曾经在昆明月牙塘小区有点儿名气。从小超市老板到“便民回收队队长”,再到“再就业明星”,他摸索出废品回收的门道。
8月19日上午,张峰屹和团队刚开过会。散会前,他又添了几句话:“那,这些天你们就辛苦点,多跑跑。”说完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我们马上要有大动作了。”
“大动作”是,张峰屹把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全部下放,让他们去“跑市场”。所谓“市场”,指的是昆明主城的各个街道办事处。“要做再生资源回收,必须先把办事处拿下,然后进入社区,搞些活动。”
社区是张峰屹垃圾分类事业的发源地。2002年,经妇联牵头,他在月牙塘小区开了个小超市。再生资源回收在这里有了雏形:他利用大米、油等物资换取居民家的旧报纸、废纸板。
半年不到,超市做得很有起色,但张峰屹却因为一颗尽头牙,不得不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一直在想:“我有没有能力继续开超市?能不能让所有小区都有我的超市?”出院后,他去佳园小区送了几天牛奶和报纸,“每天早上、晚上,都看到小区垃圾桶里丢着好多瓶瓶罐罐、纸张纸盒。”他还花了5天时间,徒步往返于世博园至西站之间,进行市场调查。
之后,他开着微型车,带了2个人,开始回收废品。第一家“客户”是位于巡津街的昆明市团市委,帮他搭桥牵线的人是月牙塘小区的住户。他到人家办公室时,有人指着角落里的一堆报纸:“喏,报纸都在这,你们搬出去称吧。”他把报纸搬到走廊上,对着墙整理称重,时不时有人来打招呼:“老板,你不干超市,跑来收报纸了?”这些人都是月牙塘小区的住户。“真的很尴尬。”张峰屹半个多月才适应。
第一天,张峰屹收了170多公斤报纸和其它废弃物,卖了100多元。当晚,他找到一位老干局的熟人,请他帮忙联系各个老干所。第二天,他开始奔走在13家老干所之间,“回来后,排了时间表,安排好哪天去哪个老干所收报纸。”
之后,张峰屹的团队渐渐走进小区。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背上印着“便民回收队”的字样,手里拉着“昆明市妇联便民回收队”的大横幅,还拉来了超市的洗衣粉、香皂,用来换购居民家中的废品。
也就是在2002年,他的回收队被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关注。他被评为“再就业明星”,此后荣誉接踵而来——2003年,“激情创业明星”;2004年,“优秀个人”;2005年,“绿色家庭”,这一年,他创办了昆明源润祥再生资源产业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胡锦涛来昆明视察,他是受接见的代表之一……
“一年就上了一个台阶,很有信心。”2007年,张峰屹37岁,当时他给自己定了个计划:“再过3年,40岁的时候退休。”
现在,8年过去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行走,更多像是企业的公关人员,背着电脑造访各个街道办事处,宣讲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思路。
垃圾分类对城市的意义何在?
张峰屹的团队曾与居民谈过垃圾分类的话题,结果被人家一句话呛了回来:“垃圾费我交了,垃圾分类跟我有关系么?”
在张峰屹的体系里,再生资源属于垃圾分类的一部分。但在政府行政管理上,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却是两回事——再生资源归商务部门管,垃圾分类归城管部门管。
2014年,张峰屹受邀参加广州垃圾分类会议,当地200多位与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相关的部门和街道办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张峰屹发言的主题是“再生资源在垃圾回收中的杠杆作用”。
第一,是统计功能。目前,环保部门掌握的垃圾产生量仅仅是清运公司送到焚烧厂的垃圾量。从2009年到2013年,昆明每天送往五大焚烧厂的垃圾数量,从2800吨增长到5100多吨。但是,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并未算在其中。
2014年“双十一”期间,全国快件业务量突破5亿件,“这个环节会产生多少包装垃圾?想想就恐怖。”张峰屹管理下的400多家回收网点,每天回收物平均在600吨,也并未纳入统计,更不用说其它零散的回收站了。除此之外,餐馆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尚未纳入统计范畴。“只有将焚烧部分和回收部分合计,才能相对完整地体现垃圾的产生量。”
其二,是宣传功能。张峰屹的团队曾与居民谈过垃圾分类的话题,结果被人家一句话呛了回来:“垃圾费我交了,垃圾分类跟我有关系么?”
“源润祥”在人家看来,是一支奇葩的队伍——花钱买垃圾。“因为有花钱买垃圾的行为,我们可以发动居民收集废旧物,来换取我们的鲜花、大米、油,所以有更好的平台与居民互动交流。”同时,他们还在学校搞垃圾分类运动会,“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
其三,是“体系加法”。目前,昆明的分类垃圾桶多分为两种:可回收,不可回收;或四种:绿色桶“其他垃圾”,蓝色桶“可回收垃圾”,黄色桶“厨余垃圾”,红色桶“有害垃圾”。“但到了最后,所有桶的垃圾都是由一个桶拉走的。”
再生资源,相当于在垃圾分类体系里增加了一个环节。张峰屹认为,当这个环节成为固定且必要的环节时,居民就会意识到,垃圾既可以在大垃圾桶内被环卫车拉走,也可以送到垃圾回收点,换取一些有用的东西。
其四,是“体系减法”。垃圾分类要实行“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做到这三点,必须从垃圾产生的源头着手。
据张峰屹团队统计,昆明市每天每人平均产生垃圾1.2千克。“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垃圾分类,除了回收站,更多是通过环卫工人在垃圾堆、垃圾中转站翻来覆去地刨。”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可回收物品价值变低。“比如报纸如果沾附了很多污泥,再生产处理会很困难,人家不一定会要。”但是,通过再生资源回收,将废弃物转化成为新的资本,客观上减少了相关部门的垃圾处理量。
“很多工作只能由政府来主导”
“所有的东西都是被同一台车拉走,这是问题的源头。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热情就会被浇灭。”
再生资源回收或垃圾分类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是张峰屹很在意的一个问题。“所有的东西都是被同一台车拉走,这是问题的源头。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热情就会被浇灭。”
通过十多年的观察,张峰屹觉得,家庭垃圾分类并非不可能实现。“我们进小区宣讲,发现民间的环保高手还挺多!”江东花城一位60多岁的阿姨就曾跟邻居讲过她的环保窍门:将丢弃的蔬菜叶子剁碎,晒一下,埋在花土里,能当花肥。
前段时间,住建部门提出“规范前端、物流配送、专业分拣、厂商直挂”的云南垃圾分类一体化思路,提出人、车、桶颜色统一。
“颜色不统一,会造成居民视觉和意识的模糊、混淆,觉得丢哪里都好。”只有当人、车、桶颜色统一,居民依靠视觉识别,就能通过颜色来判断、区别各种垃圾。“收集剩饭剩菜也是如此,黄色的清运车定时定点在居民楼下或者小区门口,久而久之,居民就会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从事再生资源这么长时间,张峰屹深感:“要做到这一步,很多工作只能由政府来主导完成。”2012年,昆明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的实施方案》(昆政办〔2012〕14号),提出实施“8121”工程,即在2012年内建成800个分类回收亭,1000辆流动回收车,在2015年以前建成2个分拣区,依托静脉产业园区建成1个资源化处理中心,形成整个产业链的闭合回路。
但是,在回收亭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源润祥”的现状是:回收网点有400余个,三轮车100台,店主将回收物送往更大的回收站,而非分拣区。五华区莲华01号回收站店主李正吉做回收网点已有两年,他从2005年就从事废品回收,那时骑着三轮车穿行在各大高校的老校区。现在校区搬到
阅读(471)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