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庆的转型是不愿意“坐以待毙”的“壮士断腕”,放弃现在的固有模式承担一定风险去赌未来;而许多各种形式的投资人把资金投入到各种婚礼互联网、婚礼地产项目中,也是在投资未来,同样面临很多瓶颈和风险。而这两种未来之间是一种博弈,一种是要延续传统,做大做强;一种是要颠覆传统,资本运作。那么哪一种会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旋律呢?没有人能够预言,所有在预言的人都只是给你洗脑。但从理性上来说,多种形式并存会是市场的良性状态。有了化纤不见得人们不穿丝绸和亚麻,只是后者的价格提高了;有了速食和冷冻食品,不见得人们不吃新鲜食物,只是新鲜食物的价格提高了;有了外卖不见得人们不进店,只是进店的消费档次提高了...市场需要不同服务面向不同的消费者,而服务会趋向两极:更大的量级的便利消费,和更高品质的体验消费。
在盘点了二十个转型案例之后,我来捣个乱:在现有的各种业态之外另辟蹊径,提出对未来婚嫁产业个人的一些狂想,供大家娱乐拍砖...
狂想一:婚礼不要钱了!
现在各种各样面向C端的婚嫁互联网平台都在烧钱贴补圈用户,各有奇招:免费的方案、免费的报价、免费的电子喜帖、免费的个人应用...但圈了C端不能变现,最后也是要靠导流赚取中介费,羊毛仍然出在了羊身上,而不是猪;最终买单的还是羊,而不是狗。都说用户就是价值,但是用户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免费,而只是吞饵上钩的鱼。想要消灭中介的却成了“二传手”,链条越来越复杂,一个端口出问题,整个模式的闭环就破了。天天在说互联网思维,这似乎完全就不是互联网思维嘛...
于是也许未来有一种“天大”的互联网思维,让现在所有免费的蝇头小利都弱爆了!让用户真正变成了“商品”,真正不要付费,不是被倒卖了多手的最终买单人:那就是婚礼免费!那是找婚庆公司赞助吗?鬼才给你赞助!那去找谁出钱呢?
其实在我看来,一场婚礼就是一个平台,而且是一个精准用户的平台,所谓真正有价值的C端根本就不是新人,而是这场婚礼中的来宾,新人是这个圈层的KOL。一场普通婚礼有200~300位来宾,一场百万婚礼有过千个高净值人群;而最有钱的买单人是谁呢?绝不是连广告都买不起的婚庆公司,而是最有实力的品牌企业。这些企业每年都拥有高额的广告预算,远比婚庆公司有支付力。房产商、车商和奢侈品牌每年要花费大量的营销宣传费用,去举办公关活动,去做互联网营销,但却仍然不足以邀约或者传达到大量的高净值人群;而快消业、大众消费行业也需要更精准的投放到达率...
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专门用免费的婚礼吸引用户,以及找到高净值人群为他们免费筹办婚礼,然后变成产品进行精准分类。如何分类呢?很简单,新人的背景和职业、宴会的规格和场地、邀请宾客的人数和主要构成,这几个维度就可以判断一场婚礼的人群“估值”,把婚礼分级精准输出给不同定位需求的商家。
有人肯定要问,婚礼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谁愿意免费结婚还让自己的婚礼变成广告?实际上很多抽样调查都表明:现在90后的年轻人非常接受婚礼是众筹甚至可以赚钱,之前我提过类似的概念,就有一位准新娘来加我说对众筹结婚的概念很感兴趣。当然,广告的植入也要软性。对于高端产品来说,体验营销就是最好的营销方式;比如一些有条件的房产商完全可以将案场提供给新人作为婚礼现场,聘请酒店的宴会服务和厨师团队;而高端楼盘还拥有豪华的会所、别墅样板房和户外景观,可以解决婚礼上的婚房、户外仪式与酒会、Afterparty和宾客休闲等多种需求;而对于大众消费商家来说,现在只要一个二维码也许就可以解决品牌和产品传播的所有入口,在婚礼的邀约、迎宾、合影、甜品、现场互动、宴会桌陈列、随手礼等诸多环节可以进行不着痕迹的广告植入或者为公众号吸粉,把婚礼的一些元素都变成“入口”或“物联网”。
免费婚礼产品如何买卖?未来也许会出现专门吸引免费婚礼用户(新人)和付费购买商家的平台,低端婚礼可以按流量(婚礼宾客数)与商家签约,一个产品可能是打包10场300人婚礼;而高端婚礼则在营销方式上为商家提供定制方案。那么婚庆公司呢?平台可以选择能够提供相应服务的品牌婚庆公司,不但提供婚礼产品和策划,也提供婚礼商业植入的设计,而最终平台将向婚庆公司结算服务费用,而非向婚庆公司讨导流佣金;平台和婚庆公司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再也不是谁要颠覆谁的格局
狂想二:超低价的婚纱照
现在有很多婚纱摄影平台运营状况不佳,而很多运营者认为只有互联网才能解决个性化问题,影楼是需要被颠覆的行业。其实我认为,互联网的优势并不在于跟线下实体比个性、比体验,而在于低成本、便利性、轻便的模式和带给消费者更多增值利益。互联网摄影,应该要比影楼便宜、比摄影工作室便宜,做到摄影界的淘宝价。其实独立摄影人未必就比影楼便宜,独立摄影师本身的费用也不低,还要消费者再聘请化妆师、租赁或购买服装道具,以及选择拍摄场地和解决交通,还要支付整个团队的后勤费用,当然这样会更加自由;然而影楼的中高端外景产品也不见得不个性啊,还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那么也许可以有一种模式:把婚纱照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其实现在走到很多城市比如杭州,你会发现扎堆在拍婚纱的也就是那些地方,可能是西湖一带或者某些场景好的地方,一些机构在各个城市投建的婚纱摄影基地。那么是否可以有一个平台,同样只要几千元,可以让消费者在全国若干个城市拍摄婚纱照。在每个城市有一个固定的拍摄点,有平台签约的一个摄影师和造型师,定点定时为平台预约的用户拍照,每个用户一组,情景现场沟通,一天拍摄多组,服装可以户自带也可以拍摄点提供;这样一来摄影师可以不用到处跑,短平快地每天批量拍摄多组客户(原本一天甚至多天只能服务一对),而用户每到一座城市后在预约时间到指定地点拍摄完毕就可以自由旅行。
如此一来,平台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与各地签约摄影师结算,其余费用可以为客户提供最低的交通和住宿(当然用户可以付费升级更好的酒店),然后平台还有利润;对于用户来说花的钱要么相当于免费拍了婚纱照,要么相当于免费婚前旅行,时间灵活自己预约。拍婚纱照这件事,从原来的高成本服务,变成了一种低成本的平台化生产,而大量的低收入用户自然会被低价所吸引,形成快速传播,不需要再无止境地烧钱去开发低转换率的新用户,而低收入人群的基数不才是最大的吗?其实品质的保障一点都不难,如果一个摄影师在同个场景内长年拍摄还不能提高品质,那也是醉了...
那这样还有个性么?首先,你觉得在全国旅拍的婚纱照比起你在当地影楼拍摄的婚纱照,哪一个在你的来宾出席过的婚宴上播放撞场率更高?其次,平台可以像旅行社一样开发多个旅拍线路,让消费者可以自由DIY,也可以购买线路套餐,那么产品线不就更加多元化了吗?
狂想三:平台之间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我们来延续一下上一个狂想。也许如果你的资源能力真的没有办法把成本控到最有优势,低价的产品无法让你产生足够的盈利,那么我们不妨把以上两种狂想合并起来想一想:不是都说羊毛要出在猪身上让狗来买单吗?平台的运营为什么不可以参考一下资本运作的接盘模式?一个用户的开发成本那么高,只能产生一次的价值吗?
试想一下,一个摄影平台通过超低价开发了准婚客户,拍摄完婚纱照之后也许利润很低,那么这个摄影平台是否还可以继续把这个用户向婚庆公司、酒店、影楼、伴手礼商,乃至婚礼O2O平台和旅婚蜜月机构贩售,产生二次转换价值?而婚礼O2O平台与其花那么多钱烧用户,还不如直接向摄影O2O平台和其他婚嫁产业实体商家直接购买用户,然后再把用户在不同的产业链商家间错位转销,开发用户的精准度和转换率就高多了,何必漫无目的地烧下去?其实人也是“商品”,用户也可以拿来“进销存”嘛!
狂想四:新人设计自己的婚礼
现在有很多婚礼3D的接单软件。这类型软件最早的出现是一家叫婚礼优品的公司,推出了一个捆绑IPAD的APP软件,后来或许是遇到经营瓶颈,资方撤了。这家公司不知是否再次融资,更名为“浣熊科技”,也就是现在风声鹤唳的西安某大型婚礼行业活动的主办方。可能很多趋之若鹜的婚礼人并不知道原来举办婚礼行业这么大规模活动的是一家软件供应商,所以这个活动的奖项叫“金熊奖”,看来婚庆行业也是一个活该被颠覆的行业。而类似这样的软件还有很多,比如婚礼大师、3D全息婚礼软件、秦想,还有一个在网站上就可以登录使用的婚礼智心。而目前为止这些软件都是面向B端婚庆公司销售的。
会不会有一天,有一个3D婚礼设计的网站或者APP开始面向C端,婚礼用户可以自己上网站,基于LBS定位到自己所在地的酒店列表和宴会厅档期、餐标等;用户可以自己调用酒店的宴会厅3D场景模型,根据平台提供的婚礼3D素材库DIY设计自己的婚礼现场,平台也提供成品的场景套餐可以直接展现在模拟实景上。用户只需要支付100元的使用费就可以生成最终的效果图和施工图,可以下载提取也可以直接下单,平台在当地的签约执行供应商接单与客户联络,在线下完成交易并提供布展服务。
狂想五:传统企业消失了!
什么情况下企业会消失呢?现在很多人说因为互联网,互联网改变了消费形态和生产关系,我觉得这是笑话。即使你改变了消费形态和生产关系,也改变不了生产力。什么情况下企业会消失呢?企业代表组织化的生产,只有生产力本身被改变时,才会真正触及组织化生产的形态。历史上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源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工业革命,而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工业革命,就是工业4.0。
所有的软件技术、平台技术,都是跟随着硬件的革新而发展的。在中国大兴“互联网+”的时候,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包括谷歌、“非死不可”、微软、腾讯、
阅读(618)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