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技术是中国发展最快、潜力最大、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协会副会长、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教授王大同如此评价中国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行业的高速发展却未能引发投资热潮,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了“资金荒”。产业初创期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困难,资本市场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对其关注甚少。“在企业初创的5年内,特别是生物医药企业,大部分处于种子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广州市科创委主任马正勇说。而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广州动用各种资源向生物医药企业“输血”,它们通过内生机制慢慢实现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渡过了“死亡之谷”。2014年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规模,并保持高速增长。
遭遇资金尴尬政府扶持走出“死亡谷”
人们常把生物医药企业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因为一旦成功回报十分丰厚。然而培育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却十分不易,不仅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且在初创的5年内,处于种子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又被称为“死亡之谷”。
广州康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益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都是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然而初创时期也差一点就走不出“死亡之谷”。
康盛公司成立于2002年,创立初期企业研发资金极度匮乏,公司利润为负23万元,时刻面临着倒闭的风险。“当时我们员工工资都要借钱来发。”广州康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校园回忆往事不禁感慨。
这时候政府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由于康盛公司研发的产品可填补当时国内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市场前景,广州市科技局及时给予9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下。这笔资金对解决康盛创立初期的资金困难无异于“雪中送炭”,在该项目经费的支持,康盛公司第一个产品血液透析干粉研发成功并推向市场,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为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帮助公司渡过了生存难关。目前该公司血液透析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40%,2014年营业收入为20864万元,上缴税收2200万元。
2006年益善公司成立之初,由于产品研发难度大、经营的领域还处于国内的空白期,因此受到市场及消费者的普遍观望和怀疑,公司发展步履维艰。但个体化医疗是全球医疗革新的方向,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广州市科信局为促进生物与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鼓励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本地转化和产业化,及时给予了益善公司35万元项目经费支持。目前,益善公司已成为我国个体化医疗产业领军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及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迅速占领国内主要市场,已为全国400多家省级医疗机构提供国际领先的个体化医疗靶标检测产品及服务,2013年,营业收入为4856.51万元,上缴税收276万元,并于2014年初在新三板上市。
撬动社会资源进入创新创业体系
“生物与健康产业作为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与健康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影响广州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一直是广州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重点。”马正勇说。
据了解,2010—2014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生物与健康产业比重最大为30.95%。
然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光靠政府力量是不行的,因此广州市加快科技与金融结合,为生物与健康企业提供全面金融配套服务。并设立生物与健康产业种子基金,引导成立一批生物与健康产业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源进入创新创业体系。
近年来,广州市在生物与健康领域通过科技风险投资、科技机构投资等方式,先后投资了一批生物与健康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对产业20家骨干企业调研结果显示,其中的15家获得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科技风险投资也为企业初创种子期注入了“源头活水”,缓解了其生存压力,并协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取了资金,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回报。如1999年对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投入600万元,目前市值已达17.32亿元,国有资产增值288.66倍。
广州通过设立生物医药投资基金和专业投资公司对目前政府性投资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立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和鼓励资金,重点用于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项目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的资本金注入和贷款贴息,同时鼓励已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资力度,利用中小企业板,为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利用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以来便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资源分散、产业结构失衡的三大困境。
广州市为了突破三大困境,大力推进从上游技术到产业化、市场推广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协调互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资源与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符合技术创新特点及产业发展规律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在协同创新方面,2014年广州市整合地区健康医疗科研、诊疗与服务优势,启动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大力推进健康医疗领域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该专项从2014年开始,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投入1亿元,大力推进健康医疗领域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是目前我国启动最早、力度最大的以临床医学技术科研创新与转化应用为目标的地方性重大科技专项。
广州市政府通过少量的科技财政资金,有力地调动了企业自身、国家、省财政、创业投资机构和银行等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与国家、地方、社会资金的联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共同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据统计,在20家骨干企业所的125个项目中,共投入各类研发经费163356.4万元,广州市科信局科技资金占所有投资资金总额的8.21%,撬动各类资本的杠杆比例达到1∶12,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专业园区“汇聚效应”完善产业链布局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已拥有各类生物医药园区8家,初步形成了以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各区企业孵化基地等为核心的研发、中试及企业孵化器基地;以广州科学城、生物岛为核心区,各区科技产业园区为扩散区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各园区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网络。
如今,园区汇聚一批知名企业,产业链条较为完整。达安基因、香雪制药、阳普医疗、冠昊生物等知名上市公司,对整个园区有很强的技术辐射和产业带动作用,同时,园区还汇聚产业链上的各个要素,配套有源头研发、技术攻关、中试试验、成果推广等技术环节要素,还配套有金融、物流、科技中介等服务环节的要素。又如为破解初创期企业的融资难题,园区设立5000万元种子基金、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3亿元融资担保基金,以解决创业过程的市场失灵问题。
据统计,2014年广州科学城生物与健康产业的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聚集了300多家高端生物医药企业,使科学城园区成为生物与健康产业最重要的专业园区。
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立足于科学城的科技资源优势和特点,逐步形成体系健全的创新平台,即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速器等创新载体。通过提供价格低廉、服务完善、环境一流的创新平台,帮助创新型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成长。
据了解,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发展,大力引进生物医药研发和总部项目,打造世界级生命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基地,目前已聚集了达安基因、香雪制药、阳普医疗、冠昊生物等4家上市企业为代表的300多家生物与健康产业企业。拥有“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医疗器械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自检型快速诊断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高水平研发中心,建成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广州生物医药产业中主要20家企业中,16家位于科学城,占企业的80%,呈现了明显的汇聚效益。
广州还依托骨干企业品牌效应,联合产业上下游和同行打造市场合作创新联盟,做强产业链,做大新兴产业增量。如广州今健公司抓住国家出台各项医改政策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设备的升级的机遇,联合同行建设医疗联盟,合力跨越行业的市场准入、技术人才、经销模式等壁垒,到2014年6月,已联合3000家同行,预计到10月将有1万家,联盟的发展将有助于广州特色产业的发展。
阅读(7786)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