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幔陀:一段武夷岩茶的传奇
幔陀:一段武夷岩茶的传奇
网上收集 2016/8/22 10:09:49 (610)
  某年冬天,我出差在北京饭店住了几天,那阵子帝都雾霾正重,室外灰蒙蒙一片,不敢开窗,室内又连续开着暖气,空气干燥,喉咙干渴,嘴唇冒泡,心情烦躁,整个人犹如困兽是一刻也不能再待下去了。
  后来,是朋友送来的茶解救了我。
  那次出发前走得匆忙,没来得及带上茶,只好一路念想着茶,加之北京烦人的天气,这心头的火势愈发的旺,无法浇灭,于是,只好求助北京的朋友连夜送茶,直到 那熟悉的香气飘起、弥漫,醇厚的茶汤入喉、入身,人这才恢复了元气,脑子霎时清爽起来,浑身上下、每个细胞熨帖无比。
  有茶相伴、天天喝茶的人也许不会觉察茶对于自己的好,这次出差的经历使我开始思考,一个身处都市的现代人所不可或缺的自然之道,以及这种自然之道的获取之途。
  也正是从彼时起,我开始踏上茶的探源之路。我清楚,仅仅在布置精致华美,哪怕是意图营造自然的书斋茶室里喝茶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寻找茶源并非出于好奇心, 应是得茶滋养多年的我对于茶叶,以及生长茶树的土地的最起码感恩,是本心驱使我攀上那些种植茶树的山头、崖壁,感受一杯茶中蕴藏着的山川之气,土壤,植 被,云彩,雨露,溪涧,沟壑。我对朋友说,如何在30层的高楼接上地气?喝茶吧,当那甘醇的自然之味、天真之味入喉,入身,你何止是接地气?茶这来自山川 的精灵,如上善之水,荡涤你的心灵,五脏六腑,你登时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成为山林的一部分……
  茶是我们既熟知,又难以捕捉的文化“湿地”,如果你无法感知,体味,一杯茶它在怎样的景象里生长,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你就始终无法抵达真正的茶韵,接受茶的洗礼。更不消说,获得情感沟通与诗意生活的修炼了。
  茶,是自然之道,那些难以用文字描述的茶的味道,其实蕴藏着的是整个自然。茶,亦是文化之道,其制作之法,品饮之仪,无论古法今道,既可以让我们知晓“当下感”,又能够在徇古和创新中追求“无限境”。
  茶的故事,就是中国人最值得叙说的文化故事。本文所要回溯追记的,就是一段武夷岩茶的时光之旅、文明之旅。
  一
  首次到武夷山访茶,是2010年春节过后不久。大抵闽北冬天漫长严寒的缘故,此时的茶园依然一片萧瑟,枝头不见丁点新绿。在各地春茶中,武夷岩茶开采最 迟,一般要到5月中旬茶树新梢叶片长到中开面时才能采制。70年前的史料记载,九龙窠那几棵大红袍茶树头采是5月17日,如今则普遍提前。虽然如此,我到 达的时间,距离头采依然遥遥,幸好此行目的,不是观摩当地人采茶制茶,而是踏访一位安溪茶人在异乡留下来的故迹。
  这位安溪茶人与我非亲非故,是我所进行的一个文化项目在田野调查中偶然获取的线索。当时我就预感,其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但遍查安溪史志并无所获, 倒是在闽北茶乡武夷山找到直接史证。《武夷山市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记载,“清嘉庆初年(1795),安溪人林燕愈流落在武夷山岩茶厂当雇 工,后来购置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茶山茶厂,积极开荒种茶,所产岩茶运至闽南出售。”
  《武夷山市志》及《武夷茶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还记载,“同治年间,林燕愈的后代林心博在泉州创立‘林奇苑’茶庄”,专营武夷岩茶。清末在 厦门设立茶栈,将武夷岩茶运至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销售。”民国初年,又在云霄县设立茶栈,运茶漳浦、诏安、东山等地,其主营的 “三印水仙”远销东南亚,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鼎盛时期,“林奇苑”茶庄开出的茶票曾一度作为银票,在闽南及东南亚一带商铺间流通。
  林燕愈的传奇故事,我在安溪作家林筱聆的《武夷岩上安溪茶》读到更多细节。该文披露,其祖上西坪雾山林氏曾是非常显赫的家族,十一世祖林燕愈曾在武夷山十 八岩开过荒种过茶,并拥有茶山茶厂等众多业产,富甲一方。林燕愈生有两个儿子,分别开出幔陀东、幔陀西两个子孙世系,一留在武夷山发展,一回祖地安溪繁 衍。
  据林筱聆介绍,青年林燕愈当年外出谋生前,曾在家乡三安寨关圣帝面前求得一灵签,称外出发展必大福大贵,便辗转来到武夷山岩茶厂当茶工。后来,一次梦中为 一匹白马所导引,他意外挖得几坛银子,并用这些银子买下天心岩永乐禅寺周围的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等几个山头,慢慢开垦成茶园,引种家乡的水仙、肉桂、 奇兰等茶种,建造茶厂,精心制作武夷岩茶,在闽南、潮汕及海外销售,盛极一时。
  林燕愈书写的传奇,特别是他在武夷山意外发财,固然有小说家的想像与加工,有后人对祖先不假思索的顶礼与膜拜,但耐人寻味的是,其也恰好暗合中国近代商业 海外贸易的轨迹,有待史家进一步研究。岁月飘然远去,这位传奇茶人不见诸安溪任何官方记载,反倒是武夷山一方山水于其人其事还感念不忘,不仅明载于史册, 还盛传于民间,给予一位异乡茶人的尊重与敬意。
  我的这次武夷之行并无多获,只在当地一位经营着“奇苑”茶行的朋友徐茂兴的带领下,来到天心岩永乐禅寺,登上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走入林燕愈当年劳作 的茶园中,与爬满青苔、地衣的各种名枞,与武夷山水合影留念。林燕愈建造的岩茶厂业已倾圮,只剩断壁残垣和遗弃的米臼焙灶,依稀之间,可见“林奇苑”茶号 当年的繁盛。
  有了这番实地踏访,此后再品武夷岩茶,尤其是产自这些山场的茶叶,茶汤一下便在舌间活泼、在心中生动起来。而武夷山水、林燕愈故事,犹如逢春的茶苗,也开始在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二
  探访武夷岩茶的茶源,首先要理解“岩茶”。
  武夷山产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关于武夷茶的最早记载始于唐代。康熙年间,曾在天心岩永乐禅寺修行、传习茶艺的同安人释超全所作《武夷茶歌》已出现 “岩茶”二字。到了康熙末年,王复礼(明着名理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六世孙,清康熙四十七年,应邀到崇安修志,十年乃成,终老于武夷)写《茶说》,文中有采 后晒青,摊而摇,等香气散发再及时加以炒焙的记述,这种青茶(乌龙茶)制茶法延续至今,没怎么变过。
  而“岩茶”之“岩”,你一旦进入武夷山境内,便豁然开朗了。闽北多山,或挺拔或袖珍,或高峻或清秀,各有胜景,然一进入武夷境内,景象又为之一变,大王峰、三菇石,一座座黝黑高耸的山峰,隔着一道浅浅的崇阳溪,就在城区的人间烟火旁拔地而起。
  进入景区,原本极其粗粝的丹霞岩体,浸润在山间溪涧和雨雾里,生出层层叠叠的青苔、野草、灌木和茶园。山体的粗犷与山间万物的清秀结合得这般完美,产自如此佳境的茶叶,品质自然绝佳。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古人在山岩间种茶,代代相传,他们还总结出什么地方种的茶味最好,什么地方要差一些。乾隆年间任崇安县令的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说: “武夷茶……其生于山上岩间者,名岩茶;其种于山外地内者,名洲茶。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花香……”光绪 十二年(1886),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的排列为奇种、名种、小种、次香、花香、种焙、揉焙、岩片。此外,梁章钜的《归田琐记》、施鸿保的《闽杂记》 也都对武夷岩茶进行了分类。
  嗣后,“岩茶”再分为“正岩”和“半岩”,传统上的“三坑两涧”,即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及流香涧、悟源涧流域,称正岩(大岩),九曲溪边所出称洲茶, 二者之间称半岩。近几十年来扩大种植,则核心景区70公里范围内,36峰99岩出产,皆可称正岩。过去只能叫“外山”的曹墩、星村等地,也能叫半岩了。
  武夷山人把茶园叫“山场”,正岩产区称作“岩上”,过去正岩山场,贯穿于武夷岩茶的栽种、制作与运销过程中,不管是茶工、岩主还是在本地设立茶行的茶商, 都是像林燕愈、林心博这样来自武夷山之外的“他者”。清嘉庆十三年(1808)由魏大名纂修的《崇安县志》(卷一·风俗)中说,“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 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土着。”这些“他者”都是清朝时从闽南、江西、浙江等地迁徙而来的,此后便世居此地,种茶制茶,繁 衍生息,拥有80%以上的武夷正岩山场。1999年,为配合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村民们集体搬离,组建“天心岩茶村”,茶园、山场却还是各 家各户的。
  这些年来,武夷正岩茶价格飙高,谁家岩上山场多,谁家足可保证富足,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林燕愈当年开垦的茶园,都地处武夷正岩核心区,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葫芦岩,马头岩……随便哪一个山头、地块,皆是适合茶树生长的绝佳风土。
【都市文化】
阅读(610) (责任编辑:城市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荣誉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7-2018 bj1.com.cn 首都热线 版权所有 QQ:165687462
中国·北京 粤ICP备14047004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