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学位含金量和汉语成为来华留学最大障碍
学位含金量和汉语成为来华留学最大障碍
网上收集 2015/6/25 0:00:00 (37254)
  2015年3月1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5个国家分别是:韩国62923人,美国24203人,泰国21296人,俄罗斯17202人,日本15057人。

  另外,《留学》记者在“2015中国留学论坛”上获悉,与中国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双边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达42个。

  学位含金量和汉语成为来华留学最大障碍

  2014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


  中国已成为教育输出大国

  回顾来华留学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亚非拉一些第三世界友好国家;1978年,在华留学生总人数为1900人;1990年,全国有资格接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仅100余所。

  36年间,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了近200倍,显示了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教育强国美国为参照,据《2014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3-2014年,美国接收的国际学生人数达886052人,比中国的377054人多出一倍不止。不过,让我们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的高等院校数量:美国7236所,中国2484所。把国际生人数均到每所高等院校中,中国在招收留学生上似乎并不输阵。无论从招收留学生的总数上,还是校均招收留学生的人数上,中国都可以称得上教育输出大国。

  不过,教育输出量大并不等同于教育国际化水平高。一份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报告(以下简称“重点高校国际化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重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面向外国留学生开设的全外语课程数量很少,吸引外国学历留学生使用全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数量也很少,极大地制约了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人数。

  研究报告数据含金量高

  “过去研究中国高校的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有指标无数据,而我们已经采集到了七十几所中国重点高校的数据,主要是211学校和获得政府奖学金的学校,也可以说是那些国际化水平最高的院校。”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重点高校国际化调查分析报告”的作者之一)告诉《留学》,他们主要通过一个网上平台来收集所需要的参数,那些参与到国际化调查的院校只需要登陆该系统即可提交数据。本次调查涉及的问题达几百个,收集的数据量庞大,尤其是关于来华留学生的数据。

  程莹他们用于调查的指标体系,参考了国内外20来个同类的国际化发展调查指标,从中提炼出如学历和非学历外国留学生人数、外语类课程数、外籍教师数量等较为常用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采集、整理的数据,基本反映了中国重点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整体情况。

  中国高校为什么要国际化?

  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教育国际化亦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接受《留学》杂志采访时指出:“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从世界范围来讲,首先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潮流,随着后续的推进,很快拓展到基础教育领域。说到底,教育国际化是教育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教学资源的流动等,是全球化的产物。”

  换句话说,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任何一个高水平的大学都不能关起门来办学,一定是要有学生的流动,教师的流动,有跨国的合作。

  中国政府也很快关注到这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提出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规划。这是一次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新开端。

  为什么高等教育要提高国际化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对《留学》说:“无论从人才的流动性,还是经济的交互性,现在完全是在一个国际的环境下开展的,这是国际化的一个根本。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其他国家的社情,以便于以后能够在全球有竞争力。”

  程莹认为:“国际化的意义在于,告诉你最高的标准在哪里,最好的在哪里,你通过相互的学习交流来提高自身水平。如果不国际化,关起门来办学,大家都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但当你真正看到更好的才可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然而,看似清晰的高校国际化概念到了微观层面,具体到一所大学,对于“为什么要国际化”的问题反倒没那么容易讨论清楚,特别是在为什么要吸引大量来华留学生上,许多学校动力不足。程莹对《留学》说:“在教育产业化方面,我们也没从留学生那里收取多少学费,国际生对学校财务的贡献很少。”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大学对自费来华学习留学生的收费标准”,中国高校每年收取本科阶段留学生的学费平均在1.4-2.6万元/学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大学每年收取国际学生的学费为13000英镑/学年,折合人民币12万元/学年。


中国大学对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收费标准

  国际化水平关键指标均偏低

  反映一所高校国际化水平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莫过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数量和比例。程莹认为,中国目前强调的国际化指标如中外合作办学、教师出访国际交流,其实是比较浅层次的国际化,因为不具备可比性。深层次的国际化还是真正能够有国外的学生来中国学习及有国外的老师来中国任教,“这是公认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

  遗憾的是,中国高校在这两项指标上均表现不佳。

  据“重点高校国际化调查分析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重点高校平均每校有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平均为3.7%,这一比例距离欧美发达国家普遍为10%-20%的比例仍有较大差距。

  比如,澳大利亚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比例达到了19.8%,英国为16.9%;非英语国家的法、德等国也超过了10%,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此外,在中国重点高校中,学历留学生平均不到500人,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4%。

  中国高校外籍教师的比例也偏低。在外籍教师的比例中,中国重点高校中外籍专任教师平均每校不到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而日本外籍专任教师所占比例能达到3.4%,外籍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为6.6%;德国外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

  投入不足 无力扩大来华留学

  为什么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化的同时,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却迟迟没有提高?接受《留学》采访的几位专家均表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语言因素是重要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依赖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而政府的总体投入水平偏低。《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发达国家为5.7%,中等国家为4.4%,世界平均水平为3.6%,低收入国家为2.6%。

  在1993年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上,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N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我国2001年财政性教育投入只占GNP的3.19%,不仅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比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要低1个百分点左右。直到跨入新世纪之后的第12个年头,教育经费才首次实现“4%”的目标。

  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多数高校缺少用于接纳外教和留学生的校舍等硬件设施;现有的科研设施也难以展开全面的国际合作和研究;高校教师的工资增长缓慢,导致不少优秀教师选择自己创业或进入其他行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副校长唐晓青在接受《留学》采访时表示,在规划来华留学生接收规模时,必须根据学校的英语教学能力、专业特点、生活条件及生源等资源性因素来整体布局。盲目追求来华留学生规模,并不能取得好的成果。

  汉语是来华留学生的又一障碍

  另一个障碍是语言,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化能力相比英语国家存在先天不足。“以前也有很多交换生到中国的大学来修中国的课程,但是后来发现效果都不是特别好。为什么?交换生来修了课程以后,觉得语言上有问题,回国后反馈就不是很好。国外大学做交换项目都要听学生反馈,学生反映一旦不好,项目的持续性就会受影响。”印杰告诉《留学》。

  唐晓青举例说:“国外学生来北航学工科,得先学完中文再去上课,这个周期没有五六年根
阅读(37254) (责任编辑:城市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荣誉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7-2018 bj1.com.cn 首都热线 版权所有 QQ:165687462
中国·北京 粤ICP备14047004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