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高交会回顾】
第六届高交会明天开幕,首次增设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人才与智力交流会”(简称“人才高交会”),作为技术、产品、人才、资金四大重要板块之一,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亮点。
“人才高交会”的亮点,一是国家级:由国家多个部委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规格之高为历次人才交流会之最;二是国际化:汇聚国内外诸多知名企业和大批优秀人才,展示国际先进技术成果;三是大规模:展区面积3万多平方米,1000多个企业和机构参加,与会总人数预计为5万至8万;四是综合性:既是人才交流的大会,也是高新技术成果展示的盛会,教育和人才培养机构的推介会。
采访中有识之士指出,值得期待的,还有亮点背后的三大看点。
看点一:
旺盛需求催生的一项“创新”
人才与高交会的结合,是高交会决策层适应现实需求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创新。
深圳市人事局局长陈安仁分析,高交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在大量的项目成交和参展商中,隐性的人才交流一直在进行,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主办单位提出了增设“人才交流会”的设想。市人事局作为“人才高交会”的承办单位,力求搭设一座国际国内人才自由流动的“罗湖桥”。
有业内人士指出,“人才高交会”的诞生,是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规律的一次大胆尝试。
7月初,市领导率团先后赴香港、上海、武汉、西安等地举行“人才高交会”推介会,所到之处,反响强烈。上海市人事局副局长蔡志强认为,这是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大人才资源开发与交流力度的重要举措。他的判断是,“人才高交会”无疑将充分利用高交会的品牌与影响,创造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的人才和技术成果交流会品牌,逐步搭建起一个面向国际的人才智力交流平台。
看点二:
成熟市场支撑的一个“平台”
各界对“人才高交会”新“平台”寄予厚望,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深圳较为成熟的人才市场环境与机制,对其运作将产生有力的支撑作用。
陕西省人才交流协会会长杨宝珊认为,深圳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经济特区,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近几年,人才交流非常活跃,人才市场持续旺盛,使深圳逐步成为一个人才聚散地。
各界看好的另一优势是,深圳毗邻港澳,与国际人才市场联系紧密,是海外人才进军内地的桥头堡,深圳已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首选地之一,借此平台,“人才高交会”可以为兄弟省市的企业提供选才的机会和条件。
深圳人才市场的成熟,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规模的有效性。从进场人数看,深圳人才大市场无疑在全国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既有规模又有效率。统计表明,在每5名进入市场求职的人员中,有1名会找到岗位,这一比率,在全国常设性人才市场中居前列。
其次,功能的完备性。深圳的人才市场,不仅是一个供需双方见面的场所,更是一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从人事代理到中介猎头,从普通人才市场到高级人才市场,从国内人才市场到国际人才市场,可满足各种层次的需要。
第三,政策的连续性。深圳历届决策层对人才市场建设都高度重视,超前规划,保证了市场建设、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振”。12日,当“人才高交会”开锣,新规划的深圳人才公园将同时奠基,这一公园位于福田区深南大道旁,占地面积4万多平米,交流大厅将近2万平米。在特区内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黄金地段划出如此大幅面积“招揽”人才,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深圳决策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心。
看点三:
走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窗口”
某种程度上,“人才高交会”是国际人才交流的一次盛会。
首先,高交会的国际化,决定了“人才高交会”的国际化。据组委会透露,“高交会”将有20多个国家政府组团参加,英特尔、甲骨文等44家著名跨国公司将在会上展示其最新技术产品,500名以上海外留学人员和200多个留学生高新技术项目参加展示和交易。如此多的国际性公司、国际性人才汇聚,“洋味”已然十足,“供给”相当丰富。
其次,人才需求的国际化,形成“人才高交会”的强劲“购买力”。从已报名参展的单位看,范围广泛,岗位众多。1050家参展单位,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外资企业150多家,跨国公司65家,包括西门子、理光、戴尔等。还有49所国内高校,30个博士后工作站。
细心的人已注意到,两个月前,深圳首次政府组团赴香港揽才,效果良好。而去年的欧洲人才之旅,前年的北美聘才,在当地都产生了强烈反响,满载而归。此番由远而近,在家门口“伯乐相洋才”,充分体现了深圳“地不分远近、才不分亲疏”,全面实施海外人才战略的思路。“人才高交会”,打开了深圳人才国际化的又一扇“窗口”。
【都市文化】
阅读(465)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