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全景式剖析了全国1亿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中建议,在部分地区先行试验把已在父母务工地连续就学一定期限的学生纳入当地高考。(2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高考曾被称为最公平的人才选拨方式,但在最公平的背后,其实都有着因身份和地域而预设的不公。呼吁异地高考的声音,从"流动花朵"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时起,就从未间断过,但在坚硬的户籍壁垒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面前,这声音,始终难以触动政策的变更。
全总的建议,再一次将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摆在公众面前。乍一看,建议很给力,但建议归建议,甚至就连教育部自己,也在去年9月表态将启动"异地高考"的办法调研。但现实是,这样的建议和表态,很多只是徒具让公众振奋一下神经的效果,之后常常归于沉寂。
异地高考,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更何况,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随之可能带来"高考移民"这类新的不公。所以,我们能理解政策制定者的谨慎。但从教育部去年的表态看,异地高考的试点,似乎倾向于由各地自行提出,经审批后实行。看似尊重各地在此问题上的实情,却又有推诿之嫌。
以广东省为例,异地高考的试点,通常被认为最有可能从这样的用工大省开始,但当地有关部门在教育部的表态之后,立马回应称并无试行"异地高考"的计划。甚至有专家认为,对广东而言,随着产业升级和时间的推移,外来工子女升学问题将逐渐不如现在突出,未来10年后,这一问题甚至将不复存在。
10年以后到底会是怎么样,没人能说得清楚。但今年是个什么情况,公众已经看得很清楚。有农民工为了"留守儿童"而不愿离家打工,沿海用工大省已经出现大面积"用工荒".留守儿童或许不是导致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但今年的用工荒显然已不仅仅是季节性因素所致。传统用工大省对农民工权益的漠视,已经使得这个群体用脚投票作出了选择。而孩子能不能跟随自己在务工地高考,绝对是农民工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最新消息表明,用工缺口最大的,实际上不是涉及产业升级的制造业,而恰恰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服务业。我们不能一边为用工荒发愁,一边却在异地高考试点上丝毫不愿松口。
假使真如有关部门和专家所乐观的那样,10年后外来工子女升学不再是个问题,政策的制定者们是否考虑过,10年间还有多少孩子要经历不能异地高考的折磨,并就此影响到受教育的机会。10年不能解决问题,已是政策、决策跟不上现实发展需要,怎么还能将问题的解决留待未知的将来。
在异地高考问题上,教育部不能只是将试点办法交由各地自行提出就完事,而必须以行政命令来推动试点的进行。至于全总,在建议之外,也应该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上,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阅读(773)
(责任编辑:城市网)